背景:
阅读新闻

踢球求胜心切

[日期:2022-08-16] 来源:世界杯直播吧  作者:gdpfcy.com [字体: ]

 求胜心态是一种常见的心态,求胜心切也是一种心态,在中国的国土上“求胜心切”的现象司空见惯。

            最近,中国足协与聘请的名帅卡马乔解除了聘约。透过这件事可以看到在中国流行的事情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中国足协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中国的足球搞上去,求胜心切,不顾中国国家足球队在亚洲属2流球队的事实,幻想只要是名帅就能点石成金。因此,在渴望与期盼的心情下,签约敲定了名帅人选,也许是出于对名帅的信任,签约时竟然没想到可能出现的风险,合同没有对名帅执教的量化指标制定考核标准,因此,为解除聘约操作留下割不清的尾巴。目前解除与卡马乔的聘约,同样是出于“求胜心切”的需求,由于卡马乔的执教为中国国家队的比赛成绩好转投下了阴影,为摆脱困局,必须再寻找魔术师式的教练,让中国足球队见证奇迹。

           卡马乔的失误在于,他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足球在中国是少数人的运动,儿童少年都“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堂”,没时间踢足球。中国的足球管理层对中国足球现状及发展路径缺乏深层理解,仅凭一腔热情企图跨越式发展。中国足球土壤的贫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足球的发展。另外,在中国流行的足球理念也往往停留在肤浅层面上,例如,当一个球员将球打进对方球门的时候,该球员将得到过分的称赞,而在整个进攻过程中,出色完成其他环节运作的球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久之,球员自我进球的意识将变得越来越强烈,削弱了球队的整体配合意识。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李铁曾说过一句话:传球也是进球。可能从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缺乏深层的足球理念,无疑将影响着中国足球的成长。在与泰国队5:1的那场比赛中,可以看出泰国队的整体意识是相当强的。中国足球的高层掌门,对足球理念,球队现状及发展模式缺乏深层的思考,也影响着中国足球的发展。记得中国上次冲击世界杯成功的时候,足协掌门人说:(中国足球队)你们是英雄,你们改写了历史。当中国队在世界杯赛场上,未胜一场球,未打入一个球,失败回国后,同一掌门人在总结时说:(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赛场上踢得很糟,糟透了。其实,仔细分析中国队在世界杯赛场上的表现,不乏亮点,中国队射门的球击中巴西队的门柱,中国队的进攻球员带球成功突入巴西队的小禁区,巴西队的两名后卫用身体的合理接触把中国队的进攻球员挤倒,才化险为夷。本来应该本着“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以利再战”的精神,继续鼓励中国足球队前进的时候,由于足协掌门层面对形势判断过分悲观,在求胜心切心理的驱使下,为急于使中国足球纳入快车道,终止了米卢倡导的“快乐足球,状态决定一切”足球理念,使中国足球重新回到了频繁换帅,欲速则不达的境地。

        因为求胜心切,轻率地与卡马乔签约,因为求胜心切,轻率地与卡马乔解约。足协掌门运作卡马乔事件本身,似乎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是一个个例,其实这件事仅仅是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秩序的一例表现,是现存土壤上长出的一棵苗。

        在中国不同领域与不同层面,决策层的某些人员“往往由于求胜心切,缺乏研究问题的耐心,重大决策往往建立在感性分析的基础上,不愿意分析风险和决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且一旦做出决策后,即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可能还是要惯性运行若干年。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始,直观层面的感觉或表面形式逻辑就主宰了教育领域的理念与做法。从那时候开始的“人才教育制度”认为,只要从儿童少年的起跑线上就开始强化书本知识灌输,再在这些熟读诗书的青少年中择优选拔,“时代的精英,超时代的大学生”就可以打造出来。在上世纪80年代,在报端这种“时代的精英,超时代的大学生”的渲染不绝于耳。这种理念与做法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学生负担太重,影响身体健康”是最直接的负面效应,针对这一问题,当时中国著名作家巴金,曾三次在上海报纸上发表文章指出这一问题。这位老人有感于他上小学的孙女每天因课外作业忙至深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颇为忧虑。由于社会问题的惯性往往是巨大的,转眼30年过去了,中国的人才教育制度还在惯性运行着,儿童少年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成了忙人。

      “我们的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这是一句经常可以从中国高层领导人口中听到的话。求胜心切,渴望中国把教育质量搞上去的愿望是好的,而且这句话从形式逻辑上看毫无错误,但在客观效果上看,强调“高等院校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普通劳动者”,将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使不少天真烂漫的青年学到一些书本知识后,可能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误判,误认为自己已成为人才,失去了平民思维方式,给融入社会带来困难。事实上,一个人能够成为人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少数具有天才条件的受教育者外,绝大多数人只能在校园几年的学习中为今后的成才之路作些铺垫。科研战线上的老前辈钱学森先生之问,也许是希望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理念与做法是否有深入思考的必要。

        从直观层面看,“从儿童少年的起跑线上灌输了知识就等于灌输了智慧,灌输的知识越多等于灌输的智慧越多”是值得质疑的。如果“灌输的知识越多等于灌输的智慧越多”成立的话,那么,中国古代鬼谷子的两个弟子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可能要比实际历史复杂得多,因为两个人接受的知识是相同的,应该双方大战多少年分不出胜负来。事实上,两人下山不久,庞涓就被孙膑在战场上擒获。当向受教育者灌输了一些书本知识的同时,给他们过早地打上“人才”的烙印,给部分年轻人的意识中埋下了“对自己误判的病根”,这一病根可能影响受教育者踏上社会后数十年的视野。受教育者需要在学校中学习适度的知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树立起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始终保持平民意识,谦虚好学且学勤于思,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以团结奉献勇攀高峰为己任,持之以恒。这样,在正确思维模式的指引下,受教育者也许并未关注到自己是否已成为人才,但他却在成才的道路上前行着。

        在经济领域,中国的美元储备稳步增长,也是从直观层面制定政策的结果。直观层面认为:用优惠政策扶持外贸,赚取顺差,增加美元储备是好事,赚取的美元越多越好。在这一直观理念指导下,至2012年底,中国的美元储备已达到3万多亿元,2013年上半年外贸顺差1125亿美元,储蓄额增长的势头还在继续。美元储备的稳步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人民币在国内的继续贬值,另一方面是美元的贬值权在美国人的手中,谁也不能保证在漫长的岁月里美元的含金量不贬值。对于人民币在国内的继续贬值与美元储备稳步增长间的关联性,不少教授与学者均作了解读,商业银行为储备在国际贸易中换取的美元顺差,向中国银行以借债方式借按汇率折算的等值人民币,购入该部分美元。而中国银行借出的人民币是其通过印钞机制造的。可见这个流程中的印钞环节必将随着美元储备的增加,使大量人民币流入国内市场,推高物价。从直观看,中国外贸持续地赚取美元顺差,给人的感觉不错,商业银行积累的美元储备数据也在增加,给人的感觉也不错。但持续地让老百姓手里的钱贬值应该不是中国改革的初衷。著名作家茅盾的小说“春蚕”,描写了浙南的农民,想通过养蚕赚些钱的事,为获得蚕茧的丰收,农民欠债经营,到了出售蚕茧的时候,因巢丝厂关门,蚕茧无法出手,最后导致“丰收成灾”。中国美元储备额度的稳定增长,是否包含着“丰收成灾”的风险。既然中国现行外汇制度的理论基础规定的运行模式,使随着美元储备的增加,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在国内继续贬值成为必然性,那么,美元储备就不应该是越多越好,外贸顺差也就不一定始终是好事了。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中国现行外汇制度的理论基础,无论是洋人发明的,还是土人发明的,显然存在理论缺陷,搞外汇储备的同时与民夺食,缺乏基本的合理性。

        中华民族需要在世界民族之林“求胜”,但需要求胜心切的地方,必须静下心来,从理性层面反复论证,对于其目标的现实性作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判断。否则,按照二十世纪人类发现的三大定律之一的墨菲定理,“只要可能出错,就必然出错”。中国足球是这样,别的问题也是这样。“求胜心切”心态后面,如果有严格的客观分析,像中国历史上名将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那样,以少胜多取得完胜那样,自然是好事。但在“求胜心切”心态后面,缺乏研究问题的耐心,这种“求胜心切”心态需要梳理。

本文地址:http://www.gdpfcy.com/show.aspx?id=234&cid=10,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qingti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